資本堆積、風險潛藏:移動醫療陷成長的煩惱
阿里巴巴、小米、九州通[-10.01%?資金?研報]、康恩貝[-4.31%?資金?研報]、百洋醫藥,這些各為業界翹楚的企業,如今有著一個共同的興趣交集——互聯網醫療。這個無邊界的跨行業熱點,正成為越來越多資本關注的話題。
2014年12月的前十天里,手機制造商小米跨界投資可穿戴健康設備、藥企康恩貝通過并購殺入藥品電商、健康資產管理集團百洋醫藥宣布打造針對線上醫療的整體解決方案,多樁大事件接踵而來,“指尖上的醫療”迎來滾燙的熱度。
移動信息化在消費品行業層層突擊后,正對最特殊屬性的商品——醫藥與醫療服務的形式進行著顛覆。在藥品銷售端、硬件制造端與醫療服務端三大領域,互聯網化正全面開花。
近日,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互聯網的規則是集成、優化與合作,資金的體量并非互聯網醫療最重要的指標。“打造這個行業是一個費時間的過程,互聯網企業與醫療企業都面臨著各自不同的門檻,都有待突破。”
在互聯網企業與傳統藥企、醫療提供商組成的陣營中,一方面不斷有“新玩家”進入、有新產品推出,另一方面,卻尚無足夠成功的盈利模式和適用廣泛的解決方案可供參考,此間的不確定性,也成為投資界與產業界推進互聯網醫療的極大阻力。
醫藥零售端:政策大門將開
年關將至,被視為2014年行業最重磅事件之一的網售藥品新政,也終將靴子落地。這一標志性事件,也意味著我國藥品銷售政策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放寬趨勢。
據多方消息證實,網售藥品新規《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極有可能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這不僅將使原本已在電商渠道進行銷售的OTC(非處方藥)與保健品進一步正規化,此前被嚴控的處方藥網上銷售或也將首迎解禁。
政策東風已至,越來越多的大型上市公司對試水新渠道銷售躍躍欲試。
繼九州通(600998.SH)、上海醫藥[1.45%?資金?研報](601607.SH;02607.HK)、康美藥業[-1.16%?資金?研報](600518.SH)等藥企之后,國內植物藥企業康恩貝(600572.SH)也于本月初加入了電商大軍,通過2.71億元的代價收購藥品B2B電商珍誠醫藥30.81%的股權,一舉擁有后者打造的“醫藥在線”銷售平臺與覆蓋眾多醫療機構的信息化醫藥物流配送體系。
不僅是銷售端因為新政沸騰不已,就連藥品營銷的陣線也從線下蔓延至了互聯網。百洋醫藥便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
身為中國首批網上藥店之一的百洋醫藥,現有約百人的專職團隊專攻醫藥信息化應用。據其董事長付鋼透露,像百洋醫藥這樣每年對線上研發投入過億資金的,業內屈指可數。之所以步伐激進,是因為集團層面相信“信息技術對產業的改變,能使他們這樣一家制造領域的‘小字輩’找到彎道超車的機會”。
目前,百洋醫藥面對藥品電商的布局主要有二:一是在線上做精準營銷提高品牌的傳播效率,這種做法在快消領域蔚然成風,但在廣告營銷上管制多多的藥品領域卻鮮有人嘗試;二是發展藥品O2O系統,力圖打造出“醫生線上開藥、患者線下拿藥”這樣一體化的分銷模式。
近五年來,隨著電商業態的蛻變與沉淀,國內的醫藥電商渠道也在摸索中流變出多種平臺架構與盈利模式。代表性企業主要包括以天貓醫藥館和京東醫藥城等第三方平臺、九州通與一心堂等醫藥流通企業自建平臺以及健一網這樣的垂直醫藥電商。
盈利難題:成長的煩惱
然而,快速發育、各占山頭的中國醫藥[-3.20%?資金?研報]電商,在銷售額連年破紀錄的同時,也有“成長的煩惱”。
2013年,作為平臺類B2C網站,天貓醫藥館的交易規模約為20.4億元,獨占國內醫藥電商47.89%的份額。相較之下,所有自主經營類的B2C電商網站,合計年交易規模16.8億元,占據39.44%的市場。但市場規模高增長之下,盈利率到底幾何?
瑞銀證券執行董事季序我表示,醫藥電商興起的前景明確,但過程漫長。2013年,多家醫藥電商企業的銷售規模達到3億元水平,少數企業已經實現盈利,前十大醫藥B2C企業銷售額均突破億元大關,但將規模轉化為利潤還需時日。
在這一高風險的市場攻堅期,醫藥電商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還并不僅限于盈利的壓力。此前有媒體曾發布調查數據稱:“在藥房網、金象網、上海藥房網、天貓、亞馬遜等各類藥品經營的網店中,僅有36%的企業支持藥品和醫療器械無理由退貨,同一種商品在不同電商平臺上存在截然不同的退貨規定,售后不規范的亂象可見一斑。”
對此,移動醫療領域專家、廣州快貨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光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眾多企業一擁而上地去做互聯網醫療,并沒有真正摸清互聯網的特點。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藥企,必須通過多層次的合作實現優勢最大化,把握核心醫療資源才是王道。醫療行業是事關生命的行業,無論醫療再怎么互聯網化,質量和服務的底線要守住。”
百洋醫藥嘗鮮:以醫生為核心
在資本堆積的這輪互聯網醫療大潮中,實體藥品銷售之外的醫療服務與信息銷售也備受推崇。但如同網售藥品面臨的政策不確定性,醫療服務的線上生意,也同樣處于混沌的摸索期。
由于我國目前醫務人員的崗位編制、收入福利等方面仍與公立醫療機構綁定,醫生在醫療機構之間多點執業的創新盡管嘗試數年,但至今仍未獲得全面認可和大范圍推廣。
在對未來政策做出日漸寬松化的預判后,一批像百洋醫藥這樣的企業,開始在互聯網移動端搭建起醫療資源的再整合生意。付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和阿里巴巴所代表的競爭對手一直看重藥品渠道不同,百洋醫藥側重點是“以醫生為健康產業最核心的驅動力”。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基于醫務人員的學術需求與看診現狀,百洋醫藥推出了“百洋健康網(有會員端與醫生端兩個版本)、掌上醫訊、醫信、醫會通等多個APP(智能終端應用軟件)”,均是圍繞醫療服務與信息平臺而建。
以“百洋健康網”為例,這一APP便是百洋醫藥集團面向為數眾多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的軟件。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需長期定時服藥,延續處方和定期復查,就是數億患者共同的需求,但漫長的掛號排隊與無法固定與指定醫生看病的實際困難,讓百洋醫藥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由于已獲得開具處方的權限,百洋推出的這款APP能在病人通過實際問診得到慢病治療的第一張處方后,只需通過APP便可延續新處方,省去排隊掛號的成本。而在通過手機把處方傳遞給病人后,病人可在百洋醫藥自身藥房庫和一系列藥房合作供應商中選擇藥店進行配送,形成服務的閉環。”付鋼介紹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得悉,百洋嘗試的這種盈利模式,是基于醫生在通過信息系統跟病人進行續方服務后,可以自行商議服務費的利益驅動。這類服務費從每次幾塊錢到數十元都可,根據患者自身接受程度而定。在設計邏輯上,醫生一方增加額外的收入,患者則減少了排隊時間成本。
付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新上線的APP第一階段會選擇兩千名醫生上線問診開處方。在藥品物流配送環節,公司則將集成合作商和自身現有的17萬家藥店資源,從中篩選出一萬家,在大型城市和地級市中推開。
“從出院后的慢病病人開始做,我們下一步APP的重心會關注亞健康群體,幫他們配置高水平的醫生進行健康管理。我們此前投資了一個基因檢測公司,這也會是日后業務聯動的一部分。”他說。
移動醫療:資本鋪就盛宴
目前,在線連接醫患雙方的溝通問診類APP不少,包括好大夫、東軟熙康、春雨醫生、趣醫網掌上醫院、百洋健康網等,但幾無盈利者。
與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初期的困境一樣,漫長的培育期與隨之而來的燒錢推廣壓力,也體現在互聯網醫療產品上。對資本推手的嚴重依賴,已引發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今年9月,趣醫網剛剛得到來自以弘暉資本為首的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而春雨醫生也在8月獲得了中金公司、如山創投等一眾投資方5000萬美元C輪融資,并計劃2017年登陸資本市場。此前,春雨醫生已經獲得來自藍馳創投(BlueRun)A輪300萬美元投資和來自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800萬美元的B輪投資,公司累計融資額已超6100萬元。
這還只是行業資本盛宴的冰山一角。僅2014年一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融資項目超過85項。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包括東軟集團[-6.61%?資金?研報]旗下熙康平臺、東軟醫療獲得37億元投資、佰邦達科技推出的掌上藥店獲得500萬美元A輪風投、遠程醫療公司沃迪康WorldCare與太美醫療先后得到1000萬人民幣的A輪投資、腫瘤專科APP抗癌衛士獲得200萬美元A輪投資、遠程醫療企業優加利獲數千萬人民幣級別投資、移動醫療企業匯馬醫療科技取得數百萬人民幣天使投資,等等。
對此現象,百洋醫藥方面表示不以外部投資輸血,轉以多元化業務利潤孵化APP項目,以期盡可能控制經營風險。
據付鋼介紹,目前公司擁有一支名為“百洋健康品牌線上化基金”,資金池達到2億元。對優質的線上品牌提供項目融資、線上銷售分成和股權投資,從而網聚一批細分行業的潛力股為其所用。
與此同時,兄弟公司百洋投資也已對數家有IPO前景、年銷售過億企業的藥企進行參股。加之百洋醫藥自身的制藥業務和百洋地產對醫藥物流、制藥生產基地、醫療服務中心和健康社區四塊領域的投入,多元化的利潤來源,將成為百洋APP新業務的資金保障。
道阻且長:醫療硬件摸索
目前產業界達成的普遍觀點認為:移動醫療APP的成功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互聯網醫療智能終端的成熟。而泛互聯網企業對于移動醫療各項創新硬件的熱情,絲毫不亞于其搭建軟件平臺的投入。
就在本月初,包括京東與小米在內的多家中國企業,對美國可穿戴設備廠商及健康與健身平臺提供商Misfit進行了C輪投資,募集資金4000萬美元。在Misfit目前的業務構成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于中國。該公司負責人毫不諱言,將中國視為極具戰略意義的市場。
中國企業的布局野心也初露端倪。根據融資協議,小米和京東將成為Misfit的戰略合作伙伴。此舉也促成小米繼自主研發推出79元智能手環之后,又擁有了另一個定價更高端的智能手環系列。
傳統藥企也不甘落于人后。今年8月,樂普醫療[-9.02%?資金?研報](300003.SZ)以1400萬的代價介入可穿戴醫療設備領域,緊跟九安醫療[-10.00%?資金?研報](002432.SZ)的步伐。廖光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移動醫療設備的競爭未來幾年都將持續,背后蘊含著很大的商機和回報率。但需警惕潛藏在行業熱鬧場面下的各類風險。
“目前,硬件設備一端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用戶體驗和盈利模式方面都還存在問題,而且國人的醫療健康理念比較傳統,移動產品使用并不多。一些企業花大價錢研發的設備,并非消費者最為急需的,這樣轉化為盈利的過程就會非常長,對企業也會很危險。”他說。
其中一個突出的矛盾點,便在于監管部門對硬件設備身份的“曖昧”態度。
今年8月,由優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糖尿病可穿戴檢測管理設備“U糖2.0產品”正式對外預售。但在為期20天的預售期即將結束之際,該產品卻被連夜從官網上撤下。
據優伊網絡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的消息,該無創血糖檢測設備是因為難以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審批注冊,而無法投入臨床使用。這類產品理應被歸于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獲得監管部門批準,由于在產品標準和技術參考方面鮮有先例可參考,不僅是在中國,在歐美等市場也屢屢被擋在準入的門外。
不過,12月18日,優伊網絡重新發布了升級版本的血糖監測APP,同時宣布此前撤下的U糖無創血糖檢測設備已在歐盟獲得了CE認證,并開始向我國食藥監局進行申請,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個審批成功的無創血糖檢測設備。
此外,在高歌猛進的軟硬件投資背后,專業性與同質化的問題也愈加嚴峻。不少行業人士都表示,移動醫療設備終究不能代替專業醫療,其功能仍屬醫療行業的外圍,亟待有關部門跟進相應的監管機制。同時,這么多功能相似、定價相近的產品如何做到差異化和持續創新,或都將引發未來幾年的產業淘汰潮。